易森认为垃圾分类,社区治理是重点? ? ? ?“人”是生活垃圾分类的关键,本质上说,垃圾分类与垃圾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而是和产生垃圾的“人”息息相关,因此,易森认为垃圾分类,社区治理是重点. 归根结底,生活垃圾分类是“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是一种长期坚持的行为约束,需要文化的熏陶、市场的激励、**的惩戒等手段,不仅仅是张贴几张垃圾分类宣传标语、搞几场宣传活动、设置几个智能垃圾桶或就万事大吉了,要充分体现“人”在分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一、垃圾分类,社区治理是重点 大家都知道,垃圾分类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扯的因素很多,但总结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产业链的建立。 即从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利用的“全产业链”要建立起来,建立起来有两个指标,一是产业链各环节要“打通”,二是整个产业链要能盈利,即有合理的**。 **、社区治理。即对每个产生垃圾的”人“的宣传、引导和组织、动员。 从全局和长远来看,产业链的建立相对容易些,只要政策科学、技术得当、模式可行,产业链就可以建立起来。而人,涉及到千家万户,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知识不同、素质不同、意识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要把垃圾分类开展起来,很有难度。重点和难点皆在“人”身上。 如果说,垃圾分类是一场“攻坚战”和“**战”,那么,社区应是“主战场”。 其一、从地域来看,产生垃圾的人或单位,都在社区内。 其二、从垃圾分类的根本目的来看,垃圾分类的根本目是源头减量,尽量少产生垃圾,也是人的问题。 其三、是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不乱扔垃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以上这些工作,都需要从社区开始做起。无庸讳言,生活分类目前主要的工作是“资源化”,即将已产生的垃圾分类后处理,还不能直接实现前端减量。但通过垃圾分类的宣传引导、制度设计、**规范等,可以**前端垃圾的减量。同时,也有助于居民文明素质的提升。?? 近来,越来越多的分类垃圾桶出现在城市的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然而近前去看,却发现里面垃圾依然乱扔,并未分类,这一现象亟待得到重视。如果只是在垃圾桶上贴上分类标签,前期的指导和后期的配套跟不上,垃圾分类也只能是形同虚设,垃圾分类还需细化。 现如今,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轨道已提上日程,2017年***办公厅转发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和标准体系。我区的垃圾产生量、土地空间等和其他地区不尽相同,分类标准的设立还需因地制宜,可补充地方性的**或**规章,让垃圾分类有法可依、操作上有标可循。 结合现阶段情况,垃圾分类在操作应简单化,先按迫切处理程度在大框架上进行分类,之后再逐步做细。人们对垃圾分类“没想那么多”,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和意识,面对垃圾桶只能手足无措。现在一些管理部门比较用心,没有只是投放简单标着“可回收”“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而是在桶上标画了各种生活垃圾图样,告诉大家该往哪个桶丢什么垃圾。 当然,仅仅这样还是不够,居民参与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明白扔垃圾之前,装、分到底该怎么操作,也不明白分类的好处。这就需要加大**宣传,通过深入浅出、潜移默化的引导,让正确意识扎根居民心里并自觉付诸行动。同时还可学习其他地区经验,比如厦门的“奖惩”积分机制,提高居民垃圾分类的主动性。 居民垃圾分类做得再好,收集、运输、处理等后续环节跟不上,依然是做无用功,还会大大打击居民的参与积**性。这就需要**强化系统意识和监督力度,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使前端分类和后续处理统筹兼顾,让收运环节衔接起来。 垃圾分类可以**我们的居住环境,更能体现我们的文明程度。为文明城市添彩,垃圾分类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