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的“**式出路”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专题概要: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对于我们一个又一个家庭与个体来说,有了垃圾之后一扔了之。然而就在这日复一日,仿佛轻描淡写的一扔了之的过程当中,一座又一座城市却已经不堪于垃圾的重负。我国每年的垃圾增长速度堪与GDP比肩,但垃圾处理能力并没能跟上,*国垃圾中有四成没有集中处理。北京的垃圾在未来四五年内将无地可埋,上海有的垃圾场已与居民区为邻。 垃圾与城市的矛盾正在加剧,垃圾处理的“**式出路”在哪里?垃圾处理问题,已经不是简单的烧与不烧的争论,而是怎么烧的问题。只有持续努力地推动垃圾的源头减量和分类,这才是垃圾问题的**出路。城市与垃圾的遭遇战:数百城市已经无处填埋垃圾 我国垃圾增长的速度太快了,上海市一年的生活垃圾相当于5个金茂大厦的体积。而北京市的生活垃圾堆起来,相当于一个景山的体积。数据显示,*国近700个城市当中有2/3的城市已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有1/4已经基本没什么垃圾填埋堆放的场地了。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垃圾的产量也与日俱增,“垃圾围城”之势不减反盛。国内垃圾分类现状: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 2000年,原建*部公布*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等成为*批试点的8个城市。10年过去了,效果怎么样呢?“几乎所有的城市垃圾分类工作,都是‘宣传意义’大于‘实际效果’。”这是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城市在喊着要加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中,另一方面但却鲜有城市**见到实效。很多城市中的垃圾分类工作大都举步维艰。垃圾分类经验分享 垃圾分类处理不仅仅是将性质不同的垃圾分别投入废物箱这样简单的操作,而更是一个需要*社会各方来共同合作的复杂系统。国内外很多城市在垃圾分类收集的各个环节,正在进行着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国内有益尝试要让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关键在前端分类。如果**预算能够考虑到“前端”需要,提供专项资金激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对分类指导志愿者、从事“二次分拣”的保洁工等给予补贴,加大环卫分装、分运设备的投入,那么垃圾分类的推行效果就会更明显。制度建设:推行垃圾分类试点社区每周四,是北京市的垃圾减量日,今年*市新增1200个城镇社区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将继续向试点小区免费发放分类垃圾桶等设施,并**分类后的垃圾能分类运输、处理,**实现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实名制:督促市民互相监督在杭州部分社区的回收厨房垃圾的垃圾桶里,绿色塑料袋上标明了每袋垃圾的门牌号。居民每天扔出的厨房垃圾,都会有专人蹲守验收打分,得分情况则公示在垃圾分类试点积分示意图上。谁做得好,谁做得不好,一目了然。绿色物业管理:明确分类技术标准深圳试行绿色物业管理制度,为小区垃圾分类提出了明确的技术标准。比如,垃圾收集分为室外容器内垃圾的收集和室内(各楼层内)垃圾收集两种方式。避免隔夜垃圾发酵,室外收集一般一日两次,分类收集,分类存放。奖励机制:用回收物换礼品在上海,居民将垃圾进行分类,投交可回收物便能换得积分,并获得自己的一本“绿色账户”。今后,加入“绿色账户”不仅可以兑换礼品,还有希望获得上海动物园等五大公园的门票。 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着“垃圾围城”的困境,不论选择填埋还是焚烧,合理分类都是垃圾处理的基础。垃圾分类,是个渐进的漫长过程,在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有了迟滞的理由。日前,北京市民黄小山(网名“驴屎蛋儿”)自掏14万元在北京昌平区建起了一个垃圾处理项目,把它命名为“绿房子”。虽然“绿房子”现在还处于“听起来很美”的阶段,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齐抓共管,*民共同参与,我们终能破解“垃圾围城”困局。